深圳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
依托深圳市化學創新藥物工程技術中心,微芯生物研制出填補我國T細胞淋巴瘤治療藥物空白、成為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——西達本胺,并獲得中國專利金獎。
一個市級創新載體研發出世界級新藥,彰顯世界級創新能級。記者了解到,深圳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,像微芯生物這樣的創新載體和西達本胺這樣的創新成果與日俱增。
深圳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,以全球視野、國際標準,集中力量規劃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。今年上半年,深圳新增各類創新載體73家,累計建成創新載體1761家。
實施大科學裝置發展戰略
日前,在留仙洞萬科云城,80余位海內外院士、專家學者等共同見證鵬城實驗室入駐新大樓,首批三個院士工作室現場簽約入駐。
趙沁平院士是首批簽約入駐實驗室的院士之一。他的工作室主要是圍繞虛擬現實、增強現實有關的科學和技術問題進行理論創新、技術突破,以及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研究。
“等實驗室招聘人員的規定下達后,將正式啟動招聘工作,爭取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,實現引領產業技術發展。”趙沁平告訴記者。
去年年底,為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,廣東省啟動建設首批四家實驗室。其中,深圳的鵬城實驗室進程是最快的,并把“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實驗室”設為目標。
這種兼備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功能的科研平臺,對深圳及廣東而言,實在太重要了。
對標全球科技創新中心,深圳基礎研究相對薄弱。深圳市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、中科院院士俞大鵬表示,深圳設立高水平、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機構以補齊短板。沒有基礎研究,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走不遠、飛不高。
鵬城實驗室體現了“深圳速度”,也反映了深圳正緊抓源頭,全力推進基礎創新“補短板”的雄心壯志。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表示,深圳實施大科學裝置發展戰略,以全視野、國際標準,集中力量規劃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。
科技創新加速進入“升級版”
格拉布斯研究院、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、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……自“十大行動計劃”實施以來,深圳每年有兩家諾獎實驗室落戶。上半年,鵬城實驗室、深圳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啟動,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、國家基因庫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將陸續啟動,深圳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又邁出堅實步伐。
“建設創新載體是實現創新驅動的有效手段,深圳出臺有利政策扶持高水平創新載體及新型科研機構建設。”市科技創新委相關負責人說,深圳在創新載體建設方面可謂“大手筆”,對承擔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及其深圳分支機構,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;對省、市創新載體,予以最高1000萬元支持;對以著名科學家命名并牽頭組建,或者社會力量捐贈、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,可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;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的新型研發機構,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。
深圳加大創新“補短板”力度,科技創新加速進入“升級版”。目前,已建設各類載體1761個,6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、7個海外創新中心和3個基礎研究機構。
信息首發:深圳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